Content pfp
Content
@
https://warpcast.com/~/channel/lifestory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Cherryzhang
@cherryzhang
从良知学的展开,可以看到宋明理学是如何在明末走向教条和僵化的。 王龙溪以“四无说”,将良知定义为“无之体”, 通过吸收佛教的空、无、虚,实现了理学的对象化建构。 “无”的本体论设定,虽然强调非对象化,但它实际上是通过海德格尔式的凝视,重构了新的二元性。 这种本体论,导致阳明后期走向宗教化, 也就是说,当良知神圣化为公共理性时,也就埋下了“吃人”的种子。 知行合一,强调行动溢出认知, 而良知说,简化为对本体的体认。 事实上, 儒家精神和佛学存在本质冲突,这种调和也就加重了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运动和伦理规范的空洞化。 彭国翔借助海德格尔的非对象化思维,把无的体认等同于存在论状态,实则是将生存论体验降格为本体论命题。 良知学,等同于圣人的实体化取向,这与海德格尔对此在-时间性的强调,存在根本...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