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rryzhang pfp

Cherryzhang

@cherryzhang

535 Following
604 Followers


Cherryzhang pfp
1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基诺族的大鼓神话中,女神不仅创造了人类,更在滔天洪水中以大鼓救下祖先。 可以说,从一开始, 大鼓就承载着“拯救”与“重生”的象征意义,既是神性的延续,也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容器。 然而,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,这件原本出自女神之手的“圣物”,却逐渐演变为一件女性不可触碰的禁忌之器。 大鼓成为男性仪式的象征,女性被排除在其神圣性之外,身体与仪式之间的界限,被以性别之名划定。 直到1983年,何桂英,作为一个基诺族普通女性,悄悄敲响了那面“沉默的鼓”。 这一击,不只是声音的回响,更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。 她打破了“女性不得敲鼓”的族规禁忌,既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挑战,也是一场具身行动的反叛。 她不仅敲响了大鼓,更重构了动作:赋予鼓击以新的身体语言与美学形式。 这种“动作的再造”,恰恰是对女性身体能动性...
1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从良知学的展开,可以看到宋明理学是如何在明末走向教条和僵化的。 王龙溪以“四无说”,将良知定义为“无之体”, 通过吸收佛教的空、无、虚,实现了理学的对象化建构。 “无”的本体论设定,虽然强调非对象化,但它实际上是通过海德格尔式的凝视,重构了新的二元性。 这种本体论,导致阳明后期走向宗教化, 也就是说,当良知神圣化为公共理性时,也就埋下了“吃人”的种子。 知行合一,强调行动溢出认知, 而良知说,简化为对本体的体认。 事实上, 儒家精神和佛学存在本质冲突,这种调和也就加重了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运动和伦理规范的空洞化。 彭国翔借助海德格尔的非对象化思维,把无的体认等同于存在论状态,实则是将生存论体验降格为本体论命题。 良知学,等同于圣人的实体化取向,这与海德格尔对此在-时间性的强调,存在根本...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讲讲以康德和黑格尔为典型的观念论。 康德将实体从本体论降格为认识论的范畴,他认为实体是知性,而知性背后的物自体划定了理性的疆界。 这时候的主客关系,呈现为思维与物质体的二元对立。 但黑格尔, 通过辩证法的“实体即主体”原则,将康德的静态组合关系转化为动态生成过程。 所以,黑格尔的实体, 是主体精神的客观化,是概念的外部实存,本质是精神自我外化并扬弃外化的运动。 这种主客辩证法,消解了康德的物自体鸿沟。 当黑格尔宣称: 思想不仅是思想,同时又是事物自身本质时, 客观性(技术实践),已经彻底被观念化。 而在这种观念论传统中, 主观性,被收编为客观性自我实现的环节, 主体(概念)对客体(绝对精神)的认知,实质是绝对精神通过人类的思维来展开的。 所以,科学主义就可以被理解为: 概念主体,通过客...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从“认识自己”到“关心自己”, 福柯将苏格拉底的提问诠释为治理,关心即治理,这里涉及了伦理主体的自我塑造,也就是历史实践中不断被构建的“宾我”,即作为客体的“我”。 在古希腊城邦时期, 关心自我以精神实践为核心,通过城邦治理和身体体验形成主体的反射弧。 这个时期,说真话成为暴露主我的真理显现。 然而,在基督教时期的主体发生根本倒置: 上帝被主体化为终极宾我,而内在的主我被物化。 导致舍弃自我,成为新的修持技术。 而这一转变,又与诺斯替主义被压制相关, 主体性从自我塑造,转化为对超越性权威的服从。 灵魂并非客体化的对象,而是主体在实践中的自我表征(非独立实体)。 死亡,带来的主体解体, 使得希腊人创造了阴间作为归宿,但灵魂并不承诺永生,而是和身体器官一样,随生命消逝而分解。 福柯的物质型...
0 reply
0 recast
4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一次性讲清楚宋明理学。 ​ ​宋明理学,作为我国思想史的巅峰, 可以说在佛教的挑战之下,已经初步演化出了前意识形态的士大夫主体意识, 也就是社会宾我的塑造和“内圣外王”的伦理约束。 ​ 在​多方动态作用之下,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思想史的一个巅峰。 ​ ​只是没想到,这却成了现代学者绕不去的高峰。 ​ ​就看熊十力后的二代三代新儒学都在研究些神马玩意儿,套在西哲的壳子出不来,变着花样儿的重释“格物”、“心性”那一套老东西。 ​ ​不妨一点,再大胆一点,再再大胆一点, 把具身认知、赛博格、共生演化这些跨学科概念作为方式,拓宽思想的视域和效用。 ​ 结果,局限在前人的视野​里走不出来,哀哉~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余英时的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的启发点。 一是佛教如何通过禅宗的入世,促成了理学的诞生。 佛教僧人想通过引用儒家经典以调和儒释矛盾,宋儒士大夫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,通过重释四书,在相似性中强调根本差异,从而抢夺回了政治主体话语权。 二是,士大夫意识空前崛起后,通过得君行道,推动共定国事的政治文化。 “灭人欲”,成了对君王的道德约束,也成了主体宾我的塑造和支撑。 灭人欲,灭的不是自然欲望(饮食和性欲),而是过度的私欲,预则立,过则废,以道德主体的内在省察和实践为核心。 这也就是“内圣外王”的社会宾我塑造。 不过,我看书评提到, 余英时在批判南宋皇帝的反常行为时,粗暴的引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模型, 这种共时性的简化分析,将历史人物的心理抽象为普遍的生理规律,反而忽略了其心态变化的历史进...
1 reply
0 recast
3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说说宋明理学的“天理观”和西方观念论的“本体论”之间的类比和不可通约性。 类比,在古人来看,准确的是比兴,是一种不可通约的体验,《易》传统以“体验-觉察”为基底的天人感应和程颐体用不二的格物穷理,是通过对外在物理和知识的探究,反求内在心性,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工夫。 西方的类比,讲究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,明确的名词分类,契合希腊传统“形式-定义”的推演逻辑,到了中世纪基督教通过全能上帝将世界彻底的客体化,从而形成主客二分的基础。 宋明理学,通过天理的综合性,回应佛教挑战,但始终以个人的伦理实践做为归宿。 而观念论则通过形式化逻辑构建主客体的客观性,比如黑格尔通过正反合的思辨运动,实现绝对精神(外部对象或最高实体)的自我复归。 这种差异,也正说明了简单的类比,形式和框架的相似,并不能...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看宋明理学对抗佛学的过程还是蛮有意思的。 唐末五代儒学衰微之际,韩愈提出“道统说”,也就是宋明理学的前身,用于对抗佛教的出世主义。 佛教这玩意儿很鸡贼,它的理论体系只悬置了空间而没有悬置时间,心性成体的概念,推动了外在的彼岸化趋势。 都是讲究出世,它和道家不同的是,道家将就逍遥游世,是个人的实践而不是体用的割裂。 佛学这一套,通过空虚等概念消解现世实在性,以神的彼岸化割裂体用,宋儒对抗的就是这种本体论框架。 面对佛教精致的哲学体系,宋儒采用了双重策略。 从欧阳修对心性的回避,到李觏的经学本体化, 再到朱熹和陆九渊,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明心见性,实现“天人合一”的理论缝合。 也就是说宋儒表面是排佛,实际上儒学吸收了佛教的思辨方法,重建了一套包含宇宙论,心性论,功夫论的完整体系。 这也就...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