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rryzhang pfp

Cherryzhang

@cherryzhang

536 Following
646 Followers


Cherryzhang pfp
地方性知识, 是通过几代人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,以及与封建皇权制中无能的官员斗争而积累起来的。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,在作者一年半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,这些地方性知识正在被简化,甚至边缘化。 主要体现在庙宇的数量和类型的减少上,以及民间活动很难获得官方的许可。 只有合法的道教或佛教寺庙才能获得许可,而这些神灵方方面面都有其相似之处,这些标签也更方便引导信徒或游客形成相应的宗教认同。 制度性宗教,取代了民间在地性的宗教实践。 当祭祖变成超度,婚礼变为祈福,具身体验的仪式,成了更柔性的身体政治。 身体的在场,不再以熟人和祖先的情感为系带,而更多与现代化产品和符号共情、冥想的疗愈、以及养生修复等形式出现。
0 reply
0 recast
0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3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3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偶尔刷剧,看看美丽的帅哥演演深情,还挺解压的。 但还是很难理解梦女的思维,当下解解压爽爽得了,咋就出不了戏呢~ 这些哥,压根没几个经得起深扒,大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混账东西。 做梦女,还不如幻想做他们的金主爸爸。 当你从女本位转换到男本位的视角,不就体会到了权力凝视,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看姿态了么? 其实,在「反」凝视的世界里,最深刻的情感,往往是隐蔽和情境化的「在场」。 就拿张曼玉和范冰冰来说, 花样年华里文艺且内敛的少妇,永远比直白妖冶的视觉效果冲击,来的不言自明。 而现实是, 大部分本该处于「女本位」视角的梦女, 明明是消费赤裸的男性身体和情欲刺激,却要冠以「情动」之名,说到底还是一种占有和被爱的幻觉。 这点和男本位凝视者的精明与势利,恰好相反, 他们骨子里带着白嫖思维,或是...
0 reply
0 recast
4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赵叔这段话就特有意思,为什么心理学早期总是强调性欲。 其实就是因为,性欲是比物欲贪欲是更具破坏性、毁灭性的隐秘力量。 正如心理学早期总是强调冰山下的本我,在这个假设前提下,性欲的阉割带来了秩序和稳定,却也让一部分人,突破常规,成为「超人」。 而对女性来说,情欲不构成其假设,甚至没有那么重要。 情感具象后的投射,使得女性心甘情愿沦为客体和他者, 而现代社会对「主体性」的强调,则是对这一历史性他者地位的代偿。 需要不断强调和证明的主体性,还是主体性吗? 或许,这也正是「消费主义」的吊诡性,消费主义的符号标签和身份幻觉,反而强化了主体性的虚无,也让大部分人极端渴求主体性的人,不至于自杀。 so,在这套体系构建下,我们可以看到: 男性最根本最原始的动力,就是所谓的性欲,而成就和物质只是作为象...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可以说, 早期的祭祀是唤醒人的敬畏和在场感,而不是单纯的恐惧威慑。 而后德性之治的演化,祭祀更多就在于美好生活的祈福了,侍神如神在的「如在主义」,确实让人更好的落在了俗世生活,却也平添了不少俗世间的纷扰。 西方的神话故事和虚拟的绝对实体的宗教权力,始终没有被打破,一直贯穿其历史脉络。 而古中国,华夏的生活实体脉络,始终是延续的,连绵不断的,所以我们有几千年连绵不断的生活史,即便其中朝代更替,政治重建,但于个体生活而言,生活世界始终是连续的,关切自身生活实际的祖先崇拜,还是没有断过的。 这才是真正以情为本的「在地」。 所以说,现代社会要如何复兴这种生活场域中的在地呢~ 或许,现代技术的转译核心,就在于身体的在场交互和技术性的情感模拟, 这就必须要借助多模态的技术,以及具身动作体验的...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《进击的巨人》,无疑是一部充满哲思的杰作。 自由与反抗的命题贯穿始终,其叙事结构深受西方悲剧传统影响:既有俄狄浦斯式的宿命论调,也弥漫着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悖论。 主角团们,对“自由”的执着追问, 贯穿成长、选择与牺牲,最终在抵达自由彼岸的那一刻,也为之付出了身心俱裂的代价。 当然, 它的震撼,不仅来自主题的沉重,更在于人物塑造的复杂性。 这里面,没有脸谱化的善恶,只有立场和命运交织的灰度现实。正如片中所言:“所谓的好人,不过是站在有利一方的定义。” 贯穿全剧的象征系统,亦极具张力。 森林,象征人心深处的恐惧与原罪; 海螺,承载着远方的召唤与尚未抵达的希望。 神祇之声,仿佛自时间尽头回响,等待人类的回应。 这些意象,使得整个作品的世界观,充满宗教气质与哲学余韵。 不过,最让我动容,还是的...
0 reply
0 recast
5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今天同事让我从博物馆青铜cp的角度去写一篇文章, 我内心os:疯了吧,那么多历史线索不去挖掘,要这么搞无厘头。 其实,我个人的想法,何尝又不是一厢情愿呢~ 大部分人,并不关心历史,关注历史的演化,关注文化的差异, 毕竟,这些还是离普通人太远了,远水解不了近渴。 大部分人,更关心对自己有用,以及表达当下的情绪。 西方具身认知的发展,发展到现在,服务的也更多是神经机制的阐释,最终落地是多模态虚拟交互的增强。 只是,有些人会选择性的忽略,数字媒介天然会压抑情感的本真性,理性的逻辑进程下,只要技术永恒迭代就能解决一切。 人类的历史情感,是如此的厚重, 个人,却又有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。 理想中的情本哲学,礼生于情的社会构想,距离现实还是太前沿了,但也太古老了。 一不注意,就成了表演性的礼制,形成福...
0 reply
0 recast
8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8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为何人类必须记录历史?其实,是为了“统治”活着。 母系社会无需历史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,人与自然共生,社会流动而柔和,没有固定权力与继承结构,因此没有历史的需要——生活就是证明。 父系社会开启书写历史 随着父权制、财产继承与土地占有制度的出现,人类开始“记录”来确认身份、统治权与神意。最早的文字是为了占卜(区别于原始卜筮)礼制与秩序控制而生。 历史是合法性的神话 历史并非中立的记载,而是权力的工具,是一个用神意、血统与制度合理化“谁来统治”的系统构建。 父系文明必须不断自我证明 父权制是逆自然结构,因此它必须不断通过“文字、宗教、法律、神话”来自我正当化,也因此历史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“自我证明”。 战争与历史共谋 权力的争夺需要战争,战争需要神话,神话需要历史书写。历史不是为了记住,...
0 reply
0 recast
3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我们正在,也需要回归一种部落式的民主协商的自治社会。 ​ ​当然结合母系氏族形态来看,是隐蔽了社会结构存在的。 ​ ​所以,未来的社会形态,婚姻绑定制度是不再需要了、大他者的结构主宰也不奏效了, 个人的生活实践趋向审美化,人生艺术品化。 ​ 我们正在走向一种具体的自由,​也就是美的直观回归。 当然,这种乌托邦构想,必然有陷阱。 比如, 去结构,不是「无」结构,网络乌托邦背后的陷阱,往往隐匿了算法权力的控制,以及情绪式流量的绑架。 艺术品式的人生陷阱,便是审美的表演化,从活出自我到表演自我,自由人格的背后是无限的审美焦虑和人格商品化。 ​去婚姻契约,也无法消除亲密关系矛盾和压力,自由恋爱的背后是特权阶级专属的浪漫,弱者反而没有勇气,以及保障来追逐爱情。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0 reply
0 recast
2 reactions

Cherryzhang pfp
从人类焚烧垃圾技术的飞跃,到现在垃圾供不应求,焚烧厂反而空置和泛滥了。 说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带来的生态性问题,目前还是采用更高效的技术迭代来解决,。 由此,却也衬托出了人类的无力,尤其是人文精神的空洞,和传统组织模式的失效。 垃圾分类政策, 就是一种前现代化的仪式性思维,可以说是当下社会组织模式失效的一种代偿。 在突飞猛进的技术进程面前, 分类政策,毫无效率和科学理性可言, 看似自由和热情的背后,更多的还是道德的虚无和精致的犬儒, 绿色和可持续精神,作为人文背景板,显现的不过是更空洞的仪式表演和更隐蔽的意义危机。 没有政治、文化和伦理制度的共生演化,现代社会就像一辆无人驾驶的高速列车。 这些问题,显然已不是传统大家长制、宗教主义、以及国家主义所能够胜任得了。 无论政治治理、伦理重建...
0 reply
0 recast
1 reaction

Cherryzhang pfp
4 replies
0 recast
4 reactions